特意沉淀了兩周時間,觀察滴滴關于與優步中國合并的事后傳播??杀氖?,仍然只看到了彈冠相慶的背影。
事件回放:7月20日左右,從國外傳出滴滴與優步中國初步達成合并的傳言,經過兩天左右的媒體發酵,之后卻是雙方斬釘截鐵的否認、辟謠;至月末,傳言再起,甚至到了8月1日上午,滴滴資深副總裁陶然仍舊“義正詞嚴”的否認合并,但當天下午滴滴就官宣兩者合并。
“傳言、發酵、辟謠、再爆傳言、再發酵、再辟謠、最后坐實,滴滴公關徹底把媒體坑了一遍?!币晃凰押侣劦木庉嬙诰W路吐槽稱,滴滴公關把媒體小伙伴們“踢進了大坑”。這樣的吐槽,是在這一事件中跟蹤報道媒體的普遍反應。
不過,也有另一種聲音。在網路上,不少企業品牌及公關部門負責人在為滴滴“溜猴式營銷”叫好稱贊:“一波三折更有話題感和新聞性,滴滴的公關團隊只是稍微玩了點花樣,就讓整個事件的曝光度和話題度增加了一倍,這樣不是很值嗎?為什么不這樣做?”
壓抑不了我這暴脾氣,反問一句:難道只有曝光度才是企業品牌部門唯一在追求的東西?現在的企業公關部門怎么能膚淺和愚蠢到這般境地!為了品牌行銷竟然可以立于踐踏自己的品牌誠信之上?簡直是荒誕!
更荒誕的是,這種自打臉+溜猴媒體的套路,竟然會有這么多企業品牌與公關人趨同叫好,趨之若鶩。吃不敢吃,用不敢用的中國人都已經把自己往成為各種專家的絕路上逼了,如果滴滴這種百億級的大企業為博得眼球和頭條,就可以如此輕易丟掉誠信的底限,那我們還能信誰?這樣的事件如果層出不窮,那么我們全社會又該如何去計算溝通的成本與代價?
我完全贊同企業通過借勢營銷、造勢營銷來放大品牌影響力,但前提是要恪守最基本的社會公序良俗,在這一點上互聯網企業和任何類型企業是不應當有任何區別的。何況,營銷的終極目標是為了品牌價值,而不是營銷銷售。
實際上,滴滴合并優步中國的這一事件需要企業的公關部門做很多的社會溝通工作,包括對公眾敏感點和“涉嫌壟斷”等商業敏感問題,提早做出化解和鋪墊??上У氖?,兩周過去了,滴滴在沉默,媒體依然在“瞎”猜測。
從技術層面而言,滴滴溜猴媒體從一開始就完全偏離了公共關系維護的初衷,而劍走旁門的成了一場自以為是的營銷秀。別忘了,曝光度是一把雙刃劍,它可以成就品牌,也可以放大污漬,讓好不容易經營積累起來的品牌形象一夜蒙羞。
就滴滴合并優步中國事件的社會化傳播而言,我認為滴滴的公關部門至少犯了三個低級的錯誤,從而使這個短線似乎營銷成功的案例,注定會在滴滴長期的品牌建設上成為一個要付出更多代價的敗案。
錯把公關當營銷
滴滴合并優步中國之所以能刷爆朋友圈,從根本上講,它絕非是因為滴滴公關部門導演的一波三折的營銷大戲的效果。
合并事件本身雖然是企業行為、商業行為,但這一結果還可能給社會公眾帶來影響,所以,這已經不單純是一件商業事件,它已經具有了社會化的屬性。所以,它首要需要的是公關部門做出公眾關系維護的動作。
在合并事件里,社會公眾會敏感于自身利益關聯極高的點:滴滴車費是否會因合并而漲價、滴滴司機的獎勵機制是否會調整甚至取消?這兩個問題,至少應該從二者合并的發布會就開始向媒體和公眾作出解釋說明,無論有無變化都應該有禮有節、有理有據的做出充分的信息釋放,而不是顧左右而言他。
這樣的問題,繞是繞不過去的,始終是要給公眾一個說法,與其被人逼問不如主動化解,這才是企業公關部門要提前準備應對預案的重要工作。在這樣的問題上,企業一旦玩起推手,勢必容易引起公眾猜忌,進而失去公關主動權。
事實如此,合并事件后沒幾天,關于滴滴出行車費飆漲、滴滴司機獎勵機制已被取消的傳言就不絕于耳。8月10日,深圳新聞網深圳論壇網友發帖稱,滴滴優步合并后同樣路程的打車費漲了一倍,客服無法用電話聯系;深圳新聞網記者也收到網友爆料稱滴滴司機現在沒有獎勵機制了。這兩則傳言,很快就被大量網友熱議討論。
傳言、謊言與真言,在網絡信息大爆炸的如今,分辨成本有時會非常的高。企業當然可以利用這種網絡障眼法造勢營銷,但你也必須接受它帶來的反作用力。
盡管針對這兩則傳言,滴滴出行方面明確指正為謠言:“近期,有不法分子四處散播滴滴要取消私家車補貼,此事純屬謠言,滴滴近期沒有對私家車加盟政策和補貼做任何調整,請大家不要信謠,不要傳謠?!?/p>
然而呢?辟謠什么就會發生什么的“辟謠定律”,已然是公眾更愿意相信的鐵條,更何況,幾天前滴滴剛剛上演過自打臉的戲碼。再說,滴滴官方的辟謠說辭也留有足夠的余地,近期也許是幾周,也許是一兩個月。
隨便翻看關于這個話題的討論,就會發現,公眾對于這兩件事的發生,已經產生了心理預期。只是滴滴的公關部門并不在意如何去梳理、疏導其中的負向情緒,依舊只是想利用“不法分子”,轉移公眾視線和情緒。
錯把媒體當對手
在滴滴與優步中國的合并事件中,媒體是個特殊的角色。從某種供給關系上,媒體是依存于滴滴這樣的大企業帶來的新聞要素而討生活的,其實這是一種共存的關系。
但從一開始,滴滴、優步玩起的溜猴耍槍的套路,完完全全把媒體當作自己事件營銷的工具,實際上等于把媒體擺在了自己的對立面上。誠然,新聞媒體如今的生存頹勢,已經使他們的公信力有所下降,但畢竟新聞媒體仍然是主流的信息出口,仍然是代表著權威與公信的傳播端口。
利用媒體“追新聞”的稟性,滴滴優步先是幾番否定合并傳聞,待媒體將否定傳聞的信息輸出給公眾,合并事件又峰回路轉的來了個瞬間切換,這無疑也讓媒體的公信受到折損。
在這一塊,有幾個頗值得玩味的爭論。一個是不少人指向媒體缺乏辨別新聞信息的能力,不該罪責滴滴優步釋放“煙霧彈”。特別遺憾的是,盡管互聯網帶給我們極大的通訊便利,為新聞傳播帶來革命性的變化,但在這個人人都可以成為自媒體的時代,我們卻非常缺乏最基本的新聞素養。
媒體記者最早是從國外網站流出的一篇疑似Uber首席執行官特拉維斯·卡蘭尼克的博客文章,獲得了二者即將合并的信息。無論真偽,至少是靠近核心信息源的,并且媒體記者不斷向滴滴優步官方就此求證。
甚至在消息正式公布的當天,也就是8月1日,有媒體還曾向滴滴、優步官方求證。到了這個時間點,媒體仍然得到的是否定的信息。這難道是媒體不專業、不敬業,缺乏判斷力的問題?
需要注意的是,否定這一信息的人包括滴滴的高層,對,就是那個阿里巴巴轉投而來的,全面負責滴滴市場推廣、公眾溝通以及商務合作等工作的資深副總裁。一個如此高階的、本職工作就是與公眾溝通和商務合作的高管,會一點點都不知道合并的信息,你會信嗎?
好吧,我信陶然說的——“這封信是假的”,那么可否更坦誠的告訴饑渴的媒體記者們,你暫時沒有要通告的重大事件信息,而不是直接否定。如果,連這么大企業的一個類似新聞官的高管都能不了解企業如此重大事件的發生,可想而知,這個企業的內部管理,可能是多么的詭異和混亂。
不要忘了,這事沒完呢。兩家企業合并之后,很多事情才剛剛開始發酵,滴滴的高管和公關部門在媒體的人品耗盡,后面的事,已經折損了顏面的媒體會有好臉也就是太仗義了。
后面的什么事?立刻就能拎得出來的是關于兩家合并后的市場“壟斷”問題,占據了八成市場的滴優組合,要如何為自己辯護和代言?即便是判定壟斷與否會有監管部門定裁,但民間輿論則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影響因素,而媒體在引導民間輿論上仍然有較多的話語權。
這一個回合玩壞了媒體的滴滴,能使出什么障眼法和幺蛾子?還是能真正低頭認過?
錯把品牌當玩物
“滴滴如此這般‘調戲’媒體,與其說是不成熟的標志,不如說是企業不誠信的表現!”有網友如此評價滴滴公關部門在合并事件上大做營銷文章,卻露出了“喜歡說謊”的秉性。
更有言辭激烈的網友評論:“企業到了百億級獨角獸時,撒個謊已經沒有罪惡感了,何況騙騙記者?!?/p>
無論上述言論是否偏頗,我認為至少滴滴的高管們應該警醒一下,在發展業務的同時是否忽略了企業品牌的價值建設;在大肆制造營銷效果的時候,是否有把自己的招牌揮舞到了公序良俗的垃圾箱里。
至少在很多公關的細節問題上,滴滴優步這些行業里舉足輕重的企業卻做得如此之糙,也應該反思一下。
比如,在合并前幾天,針對市場的傳言,滴滴與優步的第一反應就是立即給傳言定性為“市場流言”和“謠言、揣測”,而且公開表示無此計劃。加上,投資人也幫忙辟謠。但這些卻都在幾日之后,成為坐實其“誠誠懇懇說謊”的罪條。
我難以理解,這樣的合并案并不牽扯到會影響相關上市公司的股價波動,因此要必須嚴格保密,從傳言時間點看也不大可能存在對重組合并結果產生影響的輿論效應,為什么滴滴和優步的公關部門乃至高管要如此“硬氣”的回應外界?
難道營銷效果可以大于企業品牌?難道營銷結果可以真不用在乎企業底限?我百思不得解,難道滴滴高管們真的不懂誠信對于一個企業品牌積累的重要性?這真的是個難以理解、難以置信的邏輯。
可悲的是,這樣的問題可能是很多中國企業的問題。我是恒大淘寶足球俱樂部的粉絲球迷,但當恒大毀約事件發生之后,對于恒大這個企業,我幾無好感可言。如果更多的大企業,一二再發生恒大、滴滴這樣的問題,還滿不在乎的拿發展速度來搪塞,那無疑就是整個社會的一種悲哀了。
如果結果是這樣,我一定會轉頭去支持那些發展速度慢的,但充滿了誠意的靠譜企業。